脔到她哭H粗话H好爽小黄鸭视频|鲁大师在线视频播放免费观看|领导扒开我奶罩吸我奶头视频|邻居少妇张开双腿让我爽一夜|两口子交换真实刺激高潮|老头老太性行交视频

香港特區(qū)政府《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記者會答問內容

2022-10-19 00:00:00 編輯:貿促會駐外代表處香港 駐香港代表處審核 來源: 香港特區(qū)政府新聞網


  以下是行政長官李家超10月19日下午在《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記者會的答問內容:

記者:行政長官你好,這份是你上任后首份《施政報告》,你認為當中哪些重點措施能促進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現(xiàn)時二十大(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在召開,你認為這份報告當中有什么亮點可以和二十大中,習近平總書記對香港的期望相呼應?第二個問題是,我留意到你的《施政報告》提到很多關于人才引進、招商引資的措施,你對這些措施的成效有什么期待?謝謝。

行政長官:首先,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在我的《施政報告》多部份都有提及。若大家有留意,在第十三頁,我說得很清楚,特區(qū)政府會善用已提升的粵港、深港合作機制,以專班為平臺,深化與其他大灣區(qū)城市對接,亦會加快推進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和深港河套等重大粵港澳合作發(fā)展平臺的開發(fā)建設。這是第一點,在實務方面已經敘述了。

  另外,我在《施政報告》提到會成立一個“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督導組”,由我本人擔任組長,另由三位司長任副組長,目的當然是《施政報告》提到四個大范疇:第一、對接國家 “十四五”規(guī)劃和大灣區(qū)建設制定策略方案;第二、制訂進一步打通大灣區(qū)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第三、強化香港與內地省市的區(qū)域性合作機制,督導合作項目的落實和進展;第四、積極推展香港與“一帶一路”國家經貿、專業(yè)服務及人文合作的高質量發(fā)展,并制訂措施。這督導組和特區(qū)政府以往其他小組的分別,我十分強調,是有三位司長任副組長,意思是在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有三個大方向:第一、“十四五”規(guī)劃;第二、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第三、“一帶一路”,這些工作很大,機遇也十分大,因此我希望每位司長能在自己的領域自行督導、指揮和設計在這三個領域所需做的事情。我覺得這個督導組在成立后所產生的效能、效果會更大。換言之,我會要求三位司長猶如獨當一面般帶領旗下的政策局發(fā)揮并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的多元進程。我們亦會定期解讀國家政策,讓我們更加了解國家政策,從了解當中更可以發(fā)揮作用。

   另外,整份《施政報告》有提及“八大中心”的發(fā)展,“八大中心”正正就是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十四五”規(guī)劃所要求香港的定位,所以在這方面要做大量工作。二十大的報告和會議內容提及支持香港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和解決長期的深層次矛盾,你可以看到我整份《施政報告》亦充分以習近平主席在“七一”重要講話作為施政藍圖,在 “四點希望”及青年發(fā)展方面,我在整份《施政報告》都有著墨和跟隨方向,這正正就是回應和符合二十大的精神。

  你提及在“搶人才”方面的成效,我對此有信心。為何呢?香港本身就有吸引力。我剛才提過,我們過去沒那么積極,但仍有很多人才來港,撇開2019年后疫情期間,當香港和世界都是正常的時候,我們的競爭力、輸入人才方面都非常滿足到香港的需要。為何可以這樣呢?因為我們有很多優(yōu)勢,包括我在《施政報告》提及香港名列多個第一位,本身固有優(yōu)勢,這些都是吸引力?,F(xiàn)在無論什么理由,疫情亦有影響,但我們經歷了由亂到治、由治及興的關鍵期,我們除了自身優(yōu)勢,亦多了很多新機遇,再加上我的新手段──出去招攬人才,我們未做過的,例如成立一個投資有限公司──這是未做過的。我們對產業(yè)現(xiàn)在亦有積極的政策,幫助某些產業(yè),亦因此在體系政策方面,建立了不同層次針對企業(yè)、人才、及其對香港的效益而設立的政策。因此我認為,能達到我這個“搶人才”的目標。香港的競爭力是很好的。

   你問香港將會有多成功呢?首先,我剛才說我們本身已有競爭力和吸引力,香港真是 “有麝自然香”,但我們不應該以此態(tài)度,反而要出去告訴他人,我們有很多優(yōu)勢。在這個情況下,我有剛才所說的新工具,包括很多計劃延長了海外人才來港(的機會),不需要他們找到工作才來,以前需要他們找到工作才來港。我們現(xiàn)時亦將 “雷達”擴闊至(招攬)高端人才,因此在外面招攬人才(的成效)可以跨大很多,再加上有不同手段,這些手段很多是度身訂做,我對于吸引人才有信心。有關我的政策目標,大家可以看特區(qū)政府政策措施那本書,我們訂了每年要招攬35000位人才。我個人認為應該可以達到,我亦相信如果不斷有其他發(fā)展,更能吸引超過35000位人才。


記者:你好,特首。首先想請教有關“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F(xiàn)時無論是《施政報告》,或是從你的講辭中都只能理解到就是匯合了一些資金,其實會否像新加坡的淡馬錫,已運作了40多年,目的是希望以一間公司管理所有資產,然后在香港投資一些項目。我們的做法會否一樣?目標是一年投資多少?是否希望在香港孵化不同的獨角獸?其后會否不需再投入公帑而做到自負盈虧?

  第二個問題,在整份《施政報告》中看到,剛剛特首亦有提及,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的督導組、北部都會區(qū)也會有相關的委員會,以至有其他不同的辦公室,會否有越來越多小組、督導委員會,導致有架床疊屋的架構出現(xiàn)?例如《施政報告》提到說好香港故事,將贊助  1000名海內外的領袖來港——我們早上曾向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和商務及經濟發(fā)展局查詢,但他們都說不知情。其實這些小組若永遠由司長負責的話,政策局只能等候司長的指令,最后會否因快得慢?謝謝。

行政長官:首先,我們破格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這是第一步。將來的發(fā)展如何,我們可以按實際過程中的正面經驗,或參考其他地方的經驗,令該投資公司的發(fā)展對香港更有利。理念是如何呢?香港特區(qū)政府已經有產業(yè)政策,我們亦希望全面發(fā)展香港在多方面的高端、高增值的產業(yè),并為香港提供發(fā)展機會。我們認為就算推行了其他的不同配置——系統(tǒng)配置、架構配置,甚至手段和吸引人才的措施以外,填補了這個空白是對整體發(fā)展有利。每個地方當然有其發(fā)展歷程和投資取態(tài)。我們的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目標是什么?它是在“搶企業(yè)”、“搶人才”之下成立,目的是希望香港的整體產業(yè)發(fā)展和機遇,以多方面的手段配合投資,可以更相輔相成。

  我們常常聽到有些企業(yè)來香港是希望招攬更多人投資其公司,如果香港特區(qū)政府亦有投資其中,其獲得投資的機會亦大得多,這就是相輔相成。當然,我們選擇投資哪些企業(yè)會十分謹慎,我們會有董事局,由當中資深和有經驗(的成員)作決定。主導權當然是在特區(qū)政府,由財政司司長主導,確保做的決定對香港整體有利益。我們將會設立一個委員會作諮詢,該委員會亦會向我們反映哪些企業(yè)最有潛質、對香港最有利,亦會因其來香港而帶來很多人才,兼可產生招徠效應——當有人聽到該公司來港,便會認為香港很好、很有潛質——是有這樣的宣傳作用,所以我們的決定都是以香港的整體利益為依歸。我們亦不只為賺錢,因為這個是扶持香港長遠發(fā)展的基金。所以將來的發(fā)展路線是如何,我們會讓其運作一陣子再總結經驗,希望更發(fā)揚光大。

  另外,我在不同的地方亦看到,的確需要作一些架構上的建設,這是我在《施政報告》第三章所提及,我們著力提高治理水平中有三方面要處理。這亦是習近平主席在七月一日講話中,第一點是希望著力提高治理水平,他所強調的是從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著手。他第一點就提及治理體系,因縱然有人或有方法,但沒有一個架構或組織將其力量凝聚起來,沒有指導的話是很難成事的,只能是烏合之眾。所以我認為在每一個領域,若一個治理體系對于整體發(fā)展有利的話,我就會要求實行。但你剛才提及的一點也是重要的,即如果已有治理體系,就更需要剛才所說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才可以發(fā)揮作用,單一不能產生真正的積極作用。

  你剛剛提及,我在(完善)治理體系(的篇章)已強調,要求領導主動介入,在問題醞釀前或初期發(fā)揮指導作用,更要互補長短,發(fā)揮團隊精神。還有一點,我在各種的架構中設立不同指標。這三點相輔相成,不是單一的。我十分同意有些特區(qū)政府流于只講求結構,但忘掉能力和治理效能。我希望你看到我的整個設計是一系列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希望三方面共同發(fā)揮力量。大家也看到我在《施政報告》中制訂了110個指標,這不是整個特區(qū)政府的指標——我亦解釋了,每個政策局和部門都會再制訂各自的指標。


記者:市場原本憧憬樓市會減辣”,不過《施政報告》沒有提及相關措施,地產股反而下跌,請問特區(qū)政府是基于什么考慮,未有推出 “減辣”措施?如何研判未來樓市走向?未來會否考慮推出“減辣”措施?第二個問題,《施政報告》提到由財政司司長帶領“引進重點企業(yè)辦公室”,制訂目標企業(yè)名單,推出特別配套措施。對企業(yè)而言,反觀新加坡提供了稅務和土地方面的優(yōu)惠作為誘因,你認為香港新設立的辦公室,與新加坡的做法比較,香港有什么優(yōu)勢呢?謝謝。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內,我們在引進企業(yè)方面有一個重點名單,亦有提及其中一些措施會是度身訂造的。度身訂造當然包括稅務安排,或者其他有關土地、讀書或住宿等安排。每一個企業(yè)為它度身訂造的計劃可能都不一樣,按照每個企業(yè)的需要和實際情況,去看看如何為它度身訂造計劃。每一位朋友往往都喜歡(將香港)與他人比較。如果我們用查找不足的態(tài)度來做比較,我覺得沒有問題,亦是經常去挑戰(zhàn)、再進步的一個方法。但是我們不應該妄自菲薄,我們有自身的優(yōu)勢和環(huán)境,要去訂立一些適合香港情況的措施。香港本身就非常具吸引力,正如我剛才所說,在2019年前,當沒有“黑暴”和疫情的時候,香港的吸引力是眾所周知的。在這個情況下,我們有些受影響,但長遠來說,我覺得我們的吸引力是我們的DNA ,DNA是不會改變的。我們的DNA加上機遇,只會更吸引。而決定來(香港)的人士,考慮的都是發(fā)展機會,所以我們新的配套和舉措,強化了這方面的吸引力,我相信會吸引到他們。

  至于某些市民對《施政報告》的期待,我當然是知道的。在決定去制訂什么措施時,當然我是考慮整體市民的關注點,以及在這個時候我要推出什么政策。在樓市方面,我在土地房屋(的篇章)已交代,我們會推出穩(wěn)定的供應,確保滿足到市民置業(yè)的目標。我們會留意市場的變化,香港是外向型經濟,當然香港以外的(因素)會影響我們。在香港以內亦有自身因素,包括我們的防疫措施一直放寬,社會經濟一直回復,活起來、動起來,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航空公司繼續(xù)招聘員工,增加招聘人數(shù),不同活動的查詢都多了,這需要時間去發(fā)展。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只是推出我們認為最適合香港目前情況的措施。


記者:其實你看到過去兩年的勞動人口流失了14萬,你在《施政報告》似乎著墨在很多放寬輸入人才的措施,但留住本地人才的措施似乎著墨不多,可否說明有何具體措施保障本地勞工就業(yè)和留住人才?“搶人才”方面,你有提到退回額外印花稅給海外人才,預期對樓市有什么影響?會否推高樓價,令中高層更難上樓?另外,《施政報告》有提及交椅州填海,會就填海范圍作出建議,規(guī)模是否跟上屆特區(qū)政府相同?是否還稱為“明日大嶼”?謝謝。

行政長官:首先回答你最后的問題。我對于“明日大嶼”這個計劃是支持的,會繼續(xù)推進。因為很急切,所以這次我們只在此著墨交待會到立法會推進交椅州人工島的填海計劃,其他的都是按照同一個想法推進。

       另外,額外印花稅方面的考慮是怎樣呢?第一,這次讓引進的人才可以申請(退還)他所付出的額外印花稅,當他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時可以申請,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如果一個人才想留在香港,我希望鼓勵他、幫助他,所以我決定當他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我們就應該視他為一個香港永久性居民般處理,讓他申請(退還)以前的額外印花稅,但我亦不希望因這樣而(引起)炒賣,因為我們都知道,現(xiàn)時的樓價,始終一個家庭都要儲蓄多年或有相當能力才能處理,所以我平衡了兩方面,我希望以鼓勵引進人才落地生根作為政策目標,同時不希望引起炒賣。我相信一個人如果留在香港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他的待遇就應該是一個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待遇,大家都應該覺得是合理。

    另外,本地人才方面,我是重視的。我的《施政報告》說明,我們會留住和培訓本地人才。你看到在我的《施政報告》里,有關教育的不同范疇,第一,我們強調專上教育方面,如何令本地人士可以在這方面有適切教育;第二,我們有職專教育,即是培育本地人才,以及一些不同的計劃挽留他們在香港,我們增加了課程、資助、資歷階梯,令不同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在香港發(fā)展,事業(yè)有成,或按自己理想去追求夢想,這些都表示我們重視本地人才培訓和挽留人才。我們的整個設計里,你可以看到,特別是針對一些職業(yè)培訓,還有轉到另外一個行業(yè)的一些實用課程等,這些我們都在教育方面設計一些內容,特別在指定專業(yè)和界別課程的資助,學位和非學位都有增加,都是為了發(fā)展本地人才和留住人才在香港。


記者:你好。我們注意到您提到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要成立“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督導組”,在這方面我們想具體了解一下大灣區(qū)的建設方面,您有怎樣的計劃和目標?另外就是在加強內地省市區(qū)域性合作機制方面,如果是以深圳和香港的合作機制來說的話,具體您打算怎么樣來強化呢?

行政長官:首先,在大灣區(qū)發(fā)展方面,我覺得有幾個層面。第一個是工作層面,所以在我上任之后,我非常感謝廣東省的領導和深圳市的領導,大家已經同意成立十多個專班,在不同的領域推動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的工作,這是工作層面。第二,更重要的是領導層面,所以我建議成立的“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督導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是要就對接國家“十四五”規(guī)劃和大灣區(qū)建設制訂策略方案;而且更重要的是領導與領導之間的聯(lián)系,我覺得這是關鍵的,因為很多在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方面都是開創(chuàng)性的、新的舉措。那么,一些開創(chuàng)性的政策或者舉措,當然都要高層同意,這樣會把整個過程的效率、成果都提升。所以這方面就是從兩個層次去推動,工作方面,專責組也會因為這個我現(xiàn)在成立的督導組的督導下,對他們以結果為目標這個領域,他們要交出成績。

       另外,我們跟深圳方面,因為已經有很多我們聯(lián)系的不同范圍的工作范疇,在每個領域積極對接,我覺得是重要的。但有幾個領域方面是大家都有共同目標,而且大家的能量都放在這些方面。首先,就是創(chuàng)科。在河套方面的“一區(qū)兩園”計劃有很多合作空間,包括我們可以以“一區(qū)兩園”作為一個示范區(qū)。其中,在人流、物流、資金流、訊息流方面,我覺得“一區(qū)兩園”可以開拓很多新的措施。這些新的措施既然是新,當然也有它的挑戰(zhàn),所以在利用高層聯(lián)系系統(tǒng),我覺得要在“上”、“下”兩方面共同推進。所以我對跟深圳市政府在整個大灣區(qū)建設,而且把我們的落實提升至更高層次,是很有幫助的。

       再者,現(xiàn)在深圳前海,以及廣州、南沙等等都已經有不同的發(fā)展計劃,所以我們主要已經有共同目標,有一些共同項目,再加大在上層的領導的對接,建好我們的聯(lián)系系統(tǒng)。在這方面,我覺得在成效方面應該會大大提升。


記者:特首,你好,有兩條問題。第一條,你在《施政報告》中提到今年會成立“特首政策組”,想問這個政策組會有哪些范疇的人才?選拔的標準是什么?“紅隊”的概念,其實現(xiàn)在是否已在執(zhí)行?效果如何?110個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的指標,你個人最看重的是哪方面?如果達標或不達標,會有什么獎懲機制?第二條,關于地區(qū)服務及關愛隊,特區(qū)政府其實會提及哪些資源,例如場地、資金?關愛隊的KPI主要是負責哪些方面?將來的職能是否跟區(qū)議會重疊,或取代了區(qū)議會的角色?

行政長官:首先回答“特首政策組”,我會在本年內成立。人選方面,我亦心里有數(shù)。當然,我希望這個政策組在三方面的人才都有。第一,了解香港情況,掌握香港民情、民意,而且了解香港在不同方面的一些需要;第二,充分熟悉國家的發(fā)展和政策,因為我們背靠祖國,聯(lián)通世界,國家給我們的機遇是最大,亦是最強的后盾,所以一定要知道我們在整體國家發(fā)展的策略、方向以及一些想法,從而希望在整個過程里,令香港獲得最大得益,亦貢獻于國家的整體發(fā)展;第三,有國際視野,因為大家都知道,香港現(xiàn)時面對的國際形勢是千變萬化,亦多次闡述過,是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所以在這方面,對于國際形勢的變化,我們要掌握。掌握有兩個重點,第一,有沒有一些機遇;第二,會帶來什么風險,從而制定我們相應的政策,所以有三方面的重要性。人選方面,我會盡快,希望成立后,就向大家公布和介紹。

     “紅隊”的概念在我上任后已經引進,但“紅隊”概念,除了實質檢討和批判一些政策的初步思考或方案外,更重要的是一個文化改革。即是說,第一,我們要有居安思危的底線,我們要有最壞打算的準備,亦明白我們要360度考慮不同的角度,這是一個文化的改變。當然,這亦是政策的優(yōu)化過程,整個過程會逐步做得更好,我相信任何一個制度都有學習階段,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是一個文化改革,以及推進我們做事做得更好的一個設計。

       另外,我設定了很多指標,有些是時間性的、有些是數(shù)量性的、有些是KPI。我設計這些指標有兩個作用,我亦多次解釋過。第一,我們的確可以監(jiān)察進度和成果。監(jiān)察進度和成果,就可以即時作出修正、改進,因為有很多(時候),縱然訂了一個目標,有些客觀因素導致我們的步伐可能受影響,早點介入就能矯正步伐,例如因為程序上、法律上或資源方面要改動,或權責方面要更加分配得好,這些指標都是幫助我們修正、改進、推進的目標。

       另外,我最重視的KPI就是在土地房屋方面,特別是剛才我所說的“簡約公屋”,我很重視,在這方面要達標。在推出土地方面,剛才所說的不同目標,我都非常重視,特別是有些修例工作,我們必須按照設定的目標進行。

       另外,區(qū)議會方面,我在《施政報告》都說過,我要求兩個局共同研究,分別是民青局(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從而提出建議。我們的關愛隊跟地區(qū)行政會有關系,但不是一個非常規(guī)限的關系,因為無論我們的地區(qū)行政如何,我們都是由地區(qū)專員,即公務員同事統(tǒng)籌和主導,而關愛隊所做的亦只是涉及一些服務和關愛的要求,所以無論地區(qū)行政將來的結構或方式如何,跟關愛隊應該沒有一個大影響。我們很快會在兩個區(qū)成立兩個關愛隊,從中了解運作的實際情況,然后推展至全港18區(qū)。


記者:特首你好,有兩條問題。第一,在房屋方面你提出要成立“簡約公屋”,你會否擔心這個“簡約公屋”其實是把過渡性房屋常態(tài)化?還是這個“簡約公屋”的概念是有一個限期,去到某一刻它會終結?以及在公屋輪候目標的KPI方面,如果做不到會否有人要問責?第二,你說要解決青年的問題,聆聽青年的聲音。對于2019年反修例風波當中被捕、檢控的青年,特區(qū)政府會否聆聽他們的意見?對于一些可能已經有悔意或有案底的青年,經過一些程序,特區(qū)政府在法例或措施上會否可以做到更多,令社會邁向復和?多謝。

行政長官:我們今次新推出的 “簡約公屋”是一個特別的措施,在《施政報告》內亦有解釋。我們在尋找土地建立公營房屋方面,其實已經覓得足夠土地,較十年房屋策略所說的需求還要多。即是說10年后,我們其實是完全滿足到現(xiàn)時在房策內所推算出來的需求。問題是什么?我們供應的時間不平均,大量(的供應)出現(xiàn)在后五年,而前五年是缺乏(供應),所以我今次的創(chuàng)新思維——多謝同事們構想出來——提供“簡約公屋”,正正(能夠)填補現(xiàn)時這個空缺,令我們不要只是等待,讓它“頭輕尾重”。因為我覺得希望“上樓”的人士很逼切、很需要,所以我們今次就有這個創(chuàng)新的思維,盡量提供多些房屋。

   除了增加供應量,在傳統(tǒng)(公屋)的供應量外,還有“簡約公屋”增加三萬個(單位)。另外,因為我們有不同措施把建屋過程提前,所以較上一個周期增加了五成(供應量),這是大家的努力。如果你說長策(《長遠房屋策略》)所說的需求,我們已覓得超過它所需求的土地。理論上,10年后,已經有足夠的房屋讓大家“上樓”。我們的另一個計劃就是盡可能讓大家都可以住得更好一點、更優(yōu)質一點、地方更大一點,但在急切性方面,我覺得盡量在這五年填補好這個缺陷,才能滿足現(xiàn)時正在等待“上樓”的人士,這個正正是我的目標。所以無論是過渡性房屋也好,我現(xiàn)時(提出)的“簡約公屋”也好,都是針對市民的殷切訴求而破格地提供的。這方面,我們會努力去確保能做到,亦有信心做到。我們的KPI,剛才我也說過,是寫明我們在大約兩年后已經會有實際的這類“簡約公屋”供應。

       我說過,如果我們的步伐與原來定下的不一致,首先要看看理由是什么,最終要負責的當然是特首,因為這是我的《施政報告》。但是,我感覺我的團隊很團結;再者,今次這么破格的思維都是很感謝我的團隊、公務員同事,以及有關的司局長,大家一起構思出來,所以我非常多謝大家。他們構思出來(的時候)亦對它非常有承擔和責任,亦很希望它可以成功,我希望我們能夠滿足市民的要求。

       另外,對于犯了事的青少年,當然,在他們已經履行了法律的責任后,我們一定會盡量幫助他們改過自新,成為一個對香港有用的人。而且習主席在七月一日的重要講話中,強調了在維系我們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方面,只需要愛這個家園,只需要遵守《基本法》和香港法律,都可以是一個建設香港的積極力量。所以大家的理念是一致的,任何希望為香港這個家園努力,而且是守《基本法》和香港法律(的人),我們都是歡迎他成為我們建設香港的力量。我亦說過我們有一個責任去宏揚以愛國愛港為核心、同“一國兩制”方針雙適應的主流價值觀,特區(qū)政府會努力去建設這個主流價值觀。有一個主流價值觀,大家看事物的方法可能會更一致,我們會在這方面努力。


記者:李先生好。針對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二十大的報告中提出,要以現(xiàn)代化的方式推進復興,在您的理解中如何看待這種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

行政長官:首先,二十大提到現(xiàn)在我們國家踏上一個新征程,去建立中國強大的現(xiàn)代化路線。第一,我非常鼓舞,也非常支持。在香港的角度來說,在《施政報告》其實也有相關舉措。舉個例子,現(xiàn)代化中最重要的元素是科技,香港已經在“十四五”規(guī)劃有明確的定位,要發(fā)展成為一個創(chuàng)科中心,這也是《施政報告》中的重點,有很多舉措、政策,而且有很多目標也是針對創(chuàng)科方面。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不單是一個過程,要從全面的、整體香港的發(fā)展來看,創(chuàng)科方面現(xiàn)在最缺的不是基本研究──這方面基本上是我們不錯的強項;我們現(xiàn)在要發(fā)展整個現(xiàn)代化的目標,是整體科技除了研發(fā),更要把成果轉化落地,落地后更要商業(yè)化、產業(yè)化,才可以整個現(xiàn)代化地發(fā)展。這是第二點。

  我們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時,可以如何貢獻香港的現(xiàn)代化元素?剛才提到河套“一區(qū)兩園”,跟深圳市政府的合作也是作為一個專項的創(chuàng)新點,讓我們可以在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方面作出一個創(chuàng)新的亮點,發(fā)展空間是無限的,因為以前我們都有邊界線的限制,我們如何能把這個亮點化為融合、方便、流動和限制最少,以最少的元素獲得最大的價值,也是我們現(xiàn)代化中要做的事情,這亦在《施政報告》的不同領域(提出),如果再看其他部分,亦有關于推動香港的競爭力和現(xiàn)代化發(fā)展,對貢獻國家這方面我們有一些空間。

       在整個《施政報告》內,第一,我充分考慮并以習主席在七月一日提出的“四個必須”和“四點希望”——我剛才開始時介紹的整個思路,都是根據這個策略方案來設定的。在不同的領域,我談到的是香港獨特的優(yōu)勢,就是“背靠祖國、聯(lián)通世界”。我們既是一個國際大都會,也是國家要求我們做的,更是整個國家內的一個特區(qū),所以在大灣區(qū)建設、在我們可以貢獻民族復興、現(xiàn)代化的工作,香港特區(qū)亦朝這方向,盡量發(fā)揮我們所有的力量。